品牌展示
品牌展示
青岛一木:传承历史,继往开来


  1953 年1 月,十三名个体手工业者在南仲家洼133 号
租赁了三间民房,共72 平方米,组成了青岛台东木器生产小组,这便是青岛一木的开端。


  创业之初,创业者们经过了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,
始终不放弃走集体经济的道路,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。当时的上级部门,市手工业联社派出工作人员来担任会计,中国银行青岛市分行向小组提供了部分低息贷款,青岛木材公司以优惠价格提供木材,首批订单——青岛疗养院一大批订货合同,交给了小组,并给予50% 预付款。这些支持,让小组在1953 年当年发展到27 人,月营业额达到10000 元,
实现盈利2000 元。


  初战告捷,坚定了创业者和上级领导的信心。1954 年
5 月4 日,在市手工业联社和台东区委的组织和支持下,由台东木器生产小组、台西木器生产小组、建中木厂三方合作,组建青岛市木器生产合作社,任命邢秉德为社主任、李宝璋为副主任,设立理事会、监事会和管理机构,制定工艺流程,聘请全市木器行业的能工巧匠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力量,提出了“物美、优质、廉价”的产品经营方针。到1955 年底,青岛木器生产合作社已有员工58 名,设备16 台,主要产品为木器家具、制材加工、包装箱、夹纸板等。至此,创业已初具规模。
  1955 年冬季,全国掀起合作化高潮。青岛市当时各类
私营木器厂纷纷要求加入青岛市木器生产合作社,要走社会主义道路。短短三个多月,木器生产合作社快速发展,职工人数增加到550 人,拥有资产10.7 万元,设备46 台。1956 年底,年总产值84 万元,是创业初期前三年总和37万元的2 倍多。实现利润96000 元,厂区面积增加到28 处,总面积达到2 万多平方米。产品种类发展到28 个,销售市场由本市发展到省外,部分产品走向全国。1956 年4 月,青岛木器生产合作社更名为青岛第一木器生产合作社。


  1958 年是青岛一木发展史上充满光辉的一年。当年10
月13 日,经上级批准,青岛第一木器生产合作社转为青岛第一木器厂,“一木”的牌子从此开始形成。企业的发展急需扩建新厂,新厂址当时沟壑纵横,遍地坟墓,荆棘丛生。青岛第一木器厂的全体职工,在没有任何现代运输工具条件下,肩扛手抬,填沟盖房,栽花植树,修路平地,白天生产,晚上加班,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,建成13182 平方米的厂房,让荒地变成了地域广阔,环境优美的新厂区。1959 年2 月,全体职工利用2 个月的时间,白天上班生产,晚上搬家,人抬车拉,全部迁入新厂。企业发展从此步入全新时期。
  1959 年春,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由青岛一木加工制作
首都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和山东厅、北京火车站等室内家具和装饰品。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,青岛一木到高度重视,集中全厂能工巧匠,历时7 个月,精心设计制作了34 个品种,共1916 件高档家具和工艺装饰品。当年7 月,副厂长邢秉德带领十余名精兵强将前往北京安装,受到有关领导的好评,特别受到周总理的关怀赞扬,在一木的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。

  木制家具历来是青岛一木的拳头产品。随着城镇居民
住房条件的改善,家具的需求量大增。青岛一木的产品在设计、用材、款式、企业信誉等方面居于领先地位,而质量稳定、坚固耐用又一直是一木产品的主要特征。


  作为青岛市对外开放单位,青岛一木以环境优美、绿
化和安全生产好而著称。1970-1985 年间,先后接待来自亚洲、欧洲、非洲和美洲50 余个国家以及香港、澳门等地参观团体和客户共计4600 余人次,青岛一木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。一木品牌深入消费者心中。产品多次获部、省、市级优秀称号。到1985 年底,青岛一木的工业总产值为2452 万,实现利润240 万元,企业处于全盛时期。


 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,青岛一木经历了利改税、联营
合作、产品调整、经营承包制、公有民营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多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过程,既有成功的经验,也有失败的教训。回顾多年来青岛一木始终坚持下来的原因,一是有一支忠于企业、有事业心、有责任心的领导班子、技术和管理骨干队伍,二是多年来形成的企业品牌的巨大影响力,三是青岛一木作为青岛市家具行业的排头兵,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,这是企业能够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。


  今天的青岛一木,共有员工1800 余人,年综合生产能
力过亿元,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,实现了合理的资源配置,荟萃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,市场销售前景远大,出口产品、民用产品和订货产品齐头并进。新扩建的胶州杜村工业园,即墨厂区与老厂区共425 亩,为未来的大力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。

  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
海。作为商务部评出的家具行业“中华老字号”企业,经历了近七十年风雨的青岛一木,正向着一个发展、创新、辉煌的新时期迈进。
相关新闻